



10月17日至21日,中国和东盟成员国智能防灾减灾领域研讨和培训活动在我校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智联东盟共筑韧性”为主题,汇聚了国内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及在华留学生共50余人,通过研讨和培训深化中国与东盟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联合党委常委、副校长郭迅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并作报告,他指出中国与东盟国家面临相似的自然灾害风险,本次活动为双方搭建了关键的技术交流与经验共享平台,对提升区域防灾减灾整体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合作处、地震工程与建筑安全学院等相关领导及师生代表共同出席了开幕式。
研讨阶段围绕“灾害预警与响应机制的创新”“风险管理与防灾能力提升”“数字化合作与信息共享”“灾害现场调查评估”四大核心方向展开,邀请印度尼西亚东南亚研究中心、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伊朗伊斯法罕理工大学等国外机构学者,以及国内清华大学、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云南省地震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我校教师带来20场专题讲座。特别设置“2025年缅甸7.9级地震”研讨环节,中外科考与应急救援专家围绕地震成因、灾害特点及应对措施深入交流。讲座之余,受邀专家学者还聚焦“工程结构多灾害韧性提升技术”,跨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大数据防灾减灾等领域,分享前沿成果并开展讨论。
活动还组织中外参会代表参观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天津大学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以及中科星图等科技公司的智慧应急业务板块。同时,组织参观我校中国地震局建筑物破坏机理与防御重点实验室、灾害模拟实验室,助力参会人员近距离了解防灾减灾领域科研平台建设情况与技术实际应用场景。针对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群体,专项开展灾害应急技能培训,内容涵盖心肺复苏操作、创伤急救处理、伤员规范转运等核心技能,切实助力留学生提升灾害应急处置实操能力。
中国和东盟成员国智能防灾减灾领域研讨和培训项目由亚洲合作资金支持,旨在响应中国与东盟国家在防灾减灾领域深化合作的共同愿景,通过研讨与技术培训加强区域间的信息共享、技术转移与能力建设,共同构建智能型、联动式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增强区域整体的灾害应对能力和韧性。项目由郭迅副校长担任负责人,国际合作处统筹协调,地震工程与建筑安全学院具体组织实施。河北省工程结构多灾害韧性与应急处置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工程防灾减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中国地震局建筑物破坏机理与防御重点实验室为项目实施提供全方位支持。
(供稿:地震工程与建筑安全学院;编辑:朱宏)